無量義經有云: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。這是上人給予慈濟人修行的總綱領。但如何可以不起心動念,保持清凈無染的心,如如不動的恒持?感覺就是遙不可及。曾經一位很有佛學修養的師伯和我分享過,如如不動,不要我們沒有任何念頭,而是要我們看清楚并控制自己的念頭。
我們常常執著于一個我。我的東西,我的事情,我喜歡的,我不愛的。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事物可以依照自己理想化的存在和進行。但是如果反觀自照,我們連最貼近自己的--心念和言行往往都控制不好,如何對外境還諸多要求呢?的確,人的念頭就像跳躍的猴子,無法捉摸。有人說,思想比孫悟空的筋斗云還厲害,有時候自己也不懂自己在想什么,一晃神,念頭就飛到了九霄云外。
言行始于意念,念頭都管不住了,當然言行也就常常會有疏漏。所以 上人常說:一念心。如何能守好這一念心?凡是有其法。 上人常說:靜坐常思己過。要常常思過,看見自己的錯誤。常常反省錯誤,漸漸的就能更進一步,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。我們一般對自己的念頭沒有很仔細的看清。就如生氣,大發脾氣,傲慢,無理,任性,妒忌等往往都是不自覺的。等到念頭過了,做了不好的事(如罵人、打人、任意妄為、說人壞話等)后,才偶時察覺后悔。
所以‘靜坐常思己過’可以訓練自己更快的看清自己的念頭。一個不好的念頭起來,馬上就可以察覺。然后就是靜思語,好話,佛學名相派上用場的時候。我們常常提起和記這些名詞和句子,不是要別人問起時答得上來。而是當察覺不好念頭升起,馬上可以有對治的良方。比如被人稱贊了,察覺自己開始要洋洋得意了,馬上就要想到‘贊美當警惕’,沒什么好得意的,接下來還要恒持并做得更好。又如,看到很不順眼的事,馬上就要發脾氣了,要告訴自己‘生氣是拿別人過錯懲罰自己’‘生氣是短暫的發瘋’,讓脾氣等一等,往往在后來發現原來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一般,結局也比較圓滿。
這些例子看起來很簡單,好像本來就應該這樣,自己早就知道。但是真正執行起來,當境界來考驗的時候,念頭、感受和情緒就控制了我們的言行。什么好話,什么靜思語,一個都想不起了。所以訓練看清自己的念頭十分重要,靜思語之所以叫靜思語,其中一個含意就是要先靜思己過。通過靜思,看清心念,因為看清就可對治,不然什么好話都只是墻壁上的裝飾、書本上的黑痣、腦袋里還沒學會的招式。
您有常常靜思己過嗎?如果沒有,今天開始,一日一思過,看清自己,才會看見世界從來沒有如此的美麗過。
共勉之
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
自度度人
自度度人
慈濟以無量義經為據,修菩薩法門。菩薩,覺有情。這個‘情’,就是不忍眾生苦的慈悲精神。因為這份大愛之情,我們就要去拉拔陷入苦難的人,‘救度’眾生。 上人常說: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。所以苦難要去救。 上人也說:菩薩就是要自度度人。但是我們如果修行不好,何德何能可以度人。
救人于有形之苦比較簡單;度人于無形之癡就相對的困難很多。 上人曾對在家弟子說過:不求你們可以度人,只求你們可以度自己。那我們是該度人還是不該?
其實我們介紹慈濟,把人接引進來,不要當作是度人。我們只是一個橋梁,讓別人有機會認識慈濟。真正的度人是,先要把自己管好,把本分事做好,讓別人在慈濟里有可以學習參考的對象。所以 上人非常重視‘做’的分享。這里的‘做’,不是單指一般的‘做’活動,‘參與’慈濟的活動,‘做’慈濟的事。而是更全面的指生活作息,待人接物,說話處事有沒有佛法的運用,菩薩精神的實踐。
在慈濟里我們不是要度人,而是要好好的度自己。能好好度自己的人,通過身教和分享,自然可以度人。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固守好自己,每個人都可以是度人的菩薩,那慈濟菩薩本懷的精神才可以發光,自可度化人間。
所以不論是 靜思語或上人的任何著作,不是要我們用來教別人,而是用來教自己。可以將之修于內,行于外,談吐舉止間自然有那份德行可以服人,當別人的不請之師。不然,把人引進來,又因為不當的言行動作把別人嚇跑,不但斷人慧命,也自損福德。
真正要修度人的菩薩行,要先自勵自強。沒有身份高低,沒有資深資淺,沒有先來后到,只要戒守本分都可以是度人的大菩薩。
共勉之
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
見苦知福
一家四口睡一間只有一張雙人床的小房。月供800的房子買了租不出去,自己卻不住。是你,你會嗎?有人就會,為了生活,寧愿和另兩位工友同住公司3房宿舍。里面公司提供了簡單但齊全的家具、廚具;自己買的房子,什么都沒有,也沒錢添新入伙。
我本來以為2000左右的收入,一個四人小家庭,日子應該還過得去。可是聽到住的地方是宿舍,還有其他同事同住,心里抽動了一下。沒有深入暗角,我們怎么能發現他人的苦處?有些事表面絕對看不出。
這是華人家庭,這樣算蠻辛苦的了。如果是印度人家庭呢?自己有大頸庖有沒看醫吃藥,說多喝水就會比較好。妻子糖尿,又體內長瘤。兩個兒子外出工作,不常回來,沒有幫補家用。還有一個就讀小學的女兒。家紡的過程中,談笑風生,不以貧病為苦。聽到我們講解竹筒的意義,馬上請纓領取了一個回去,并問我們是否可以常常去收?
‘手心向下’,的確是幸福的。可是幸福太靠近,就像把字靠到了眼睫毛,讓我們看不清楚。同樣的情緒靠我們太近,于是小感受被放得很大。試試將情緒放下,把人是我非都當成眼前快閃的電視畫面,原來我們都被浸泡在滿溢的幸福空氣中。或許我早知道自己的幸福,但是看見別人的苦才讓我深刻感受,那些的簡單、平凡、家人、健康就是幸福。而可以有能力為別人服務,幫助他人,更是幸福中的幸福。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幸福,你將發現很多其他小小的不好的感受,其實一點都不重要。
別人用生命面對生活;我們用情緒面對生命。慚愧!
共勉之
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
做就對了
人間佛教提倡信解行證。要先相信真理(因果和緣起法),了解了,實踐于生活中,再從實踐中得到證悟,如此反復。
但是要真正透徹了解真理不是件容易的事,所以 上人常常說:做就對了,是要我們先以信而行。也就是要我們先相信,將之行于生活中,才從做的當中去體會去了解真理。
上人說:做中學,學中覺。就是這個道理。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,根基不同,能了解的道理和程度自然不同。不論多少,不論深淺,要都了解透徹才將之實踐或許太慢了。倒不如先做看看,從中尋找啟發。就像在學校里做科學實驗,很多原理可能不甚了了,但通過了實驗得到了證明,從過程和結果中反而比較明白了。
可是做的當中不能沒有實驗和學習的精神。不然只是盲目的忙,到頭來不但沒有體悟和成長,反而增添了煩惱。如果說在行的當中都是充滿了實驗和學習的成分,當然就不能要求事事完美。所以對人對事我們不是要求最好的,而是要求用心做到最好。重點不在于最好的結果,在于過程中嘗試做到最好的心態和行動。
上人說:不要計較、比較。自在是因為計較得少。大家參與慈濟,有的人很有時間;有的人平時比較忙。有的人很有心;有的抱持門邊觀望。個人時間多少不一,有心投入的程度也不同,交錯下就變成很復雜的數學題。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模范案例。所以 上人說:來做的就要很感恩了。但是有一點很重要, 上人說: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我們雖然可以善用同修的聚力共修,互補長度,但是個人要做多少,要修多少,要成長多少,還是得看自己。
所以做就對了,還需要打開心胸,不然百法不侵,不就白白做了。關著窗,白天陽光照不進,夜晚燈光透不出。
共勉之
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
無所求
我常常想付出如何無所求?人都會有虛榮心,喜歡被人喜歡,被人贊嘆,被人認同。雖然說在慈濟里付出沒有任何形式上的回報,但往往還是會有無形的功利。有的人喜歡操控一切,任何事都希望照著自己意愿進行。有的人好大喜功,常常覺得成就都是自己的功勞最大。有的人有點聰明,就自以為是,好像自己的看法和點子永遠是最好的。因為生長的環境不同,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,想法行為自然不同,各種習氣也跟著慢慢成型。加之一些習氣是累生累世的囤積,更是根深蒂固。
所以上人常常提醒我們,修行一定要修正習氣。習氣不改慈濟做得再好都是煩惱,也就流于有求。求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,求別人包容自己的缺點,求別人體諒自己的處境,求別人配合自己的方式。
一般我們很容易做到付出無‘物質’所求。習氣上卻往往跨不進無求境界。所以慈濟提倡的走入人群,除了基本的見苦知福,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事中學習成長。看到不好的引為借鏡,看到好見賢思齊。每個人都有好的部分值得我們學習,每個人也都有缺失值得我們警惕。
所以在慈濟里就是要依靠大家的力量,在不同習氣的磨合下彼此改進,用同修的聚力向無求的境界邁進,達到真正的慈悲喜舍。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助緣,任何人都可以是任何人的老師,也同時是任何人的學生。 上人常用孔夫子的話: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。這里指的不只是人人可為我師,更要期許自己成長,我亦可為人人師。
所以說從修行角度看付出無求還是要有求的,求改習氣、求智慧增長、求能無所求。
以上習氣皆言自己,絕無影射,別對號入座。望有不確,不吝指正。所言之別無它意,但求家人共勉之!
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
原諒別人是美德,原諒自己是損德?
有一句靜思語:原諒別人是美德,原諒自己是損德。這句話很值得玩味。一般人比較傾向原諒自己的錯誤多于原諒他人的過失,尤以自己身受其害時。那是因為我們通常會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,知道自己犯下錯誤的種種原因,可能是無計可施下逼于無奈,或為自己編造藉口。我們比較無法全面的從別人的角度觀望,也就比較不能了解他人的動機和處境。相較之下,別人的錯誤就容易的成為死結。
但是上人的這句反其道而行。犯下過錯,尤其當傷害到他人時,往往都不是有意,或沒有意料到事情的嚴重性。當別人無法原諒自己,心中的那根刺就會永遠在心頭隱隱作痛;當自己不原諒別人,同樣的那個陰影就揮之不散。所以不管動機,不管原因,不管對方是否誠心改過,可以原諒別人是很難得也很有智慧的。這樣不但放過別人,也放過了自己。
可是為什么原諒自己就是損德?人生在世,孰能無過?難道凡是過失就不能原諒自己,耿耿于懷的悔度余生嗎?那樣的人生讓一次又一次的過失涂抹得越來越灰暗,還有什么生存的意義呢?
其實這個原諒必須建立在是否懺悔改過的基礎上。如果沒有立愿悔改之心,原諒自己不過是讓自己有下一次再犯的機會,那絕對是損德的行為。所以 上人不斷反復提醒我們有錯就要發露懺悔,待人處事上要嚴己寬人。試想,真心悔過進而改之,那有不能放過自己的道理。所以這句話的‘原諒’應該是指無條件的原諒。
上人說:世上沒有我不原諒的人。能無條件的原諒別人做過的錯事,那是何等高尚的品德。若無條件的原諒自己的過失,那就是放縱自己,不但很損德,也不讓自己有進步的空間。
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
缺角杯子視為圓
上人在三十七助道品里提到,缺角杯子視為圓。也常說:不要看別人的缺點,要看別人的優點。我常常以此告誡自己,但是還是會很容易的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。 上人說:看別人不順眼,是自己修養不夠。所以我想應該是我的修養不夠,要更修正己心。可是 上人也說:看到別人做錯事,不告訴他加以指正,就是我們的錯。那到底別人的缺點是該看還是不看?是該說還是不說?
上人要我們‘揚善隱惡’,就像大愛臺報導的都是好人好事,盡量減少社會亂象的負面新聞,因為通過其他媒體我們已經接觸了太多負面的訊息,需要美善的人文宣導來調正。所以在推動志業上,做得不好的部分,內部要檢討并加以改進;做得好的,則要大力推廣出去。
然而為了‘隱惡’,為了口吐蓮花,我們常常只說好的,只給予贊嘆和認同,如何可以對錯誤有全面認知并尋求改進?
缺點還是要看的,所謂‘不要看別人的缺點’是指不要放大來看,而且要先以善解包容的心寬待,不要大肆渲染或口誅筆伐。但是包容不代表縱然,我們還是要指出缺點,互相婉言提醒。主要的難處在‘何時’說、‘如何’說還有誰來說。說得合緣合時合宜,對方樂于接受,這樣的包容才會圓融。也就契合 上人說的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
如果已經看不到別人缺點,不要太高興,那不是修行很高,而是不能明辨是非。要看得到,還要看得清。能夠在了了分明中,善解包容他人缺失,那才是真功夫啊!當然,在了了分明中還是得先看清自己的不足。
人人都不完美,個人力量也很單薄,所以要集善力而共修。為此,下一次看到別人的缺點,要學習如何婉言提醒;別人道出我們的缺點,我們要感恩禮受,感恩逆緣善力,助我成長。
法無論大小,用在對的地方就是妙法!如有不對,請予指正。
共勉之
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
說的錯,還是聽的錯?
證嚴法師說過一句話,大意是這樣:一個無心說錯話的人可以被原諒;但有心聽了放在心上的人就不能被原諒了。
這句話很有意思。一般我們都是追究說話的人,你為什么說這樣的話,你怎么可以這樣說,你這樣說不對。。。。。。的確,我們在言行上要很謹慎,一個不小心說錯話就會結下不好的緣。這個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門功課,但是 上人用過人的智慧從‘心’的角度來看,說話的人若不是故意的,那就是無心之失,縱然有錯,還是可以被原諒。但是如果聽的人有意的一直把別人的錯誤緊緊咬著不放,那就是‘有心’之過了。這樣的人不但讓自己的心一直累積不滿,也讓說錯話的人一直不能心安。又或是說話的人都忘記了這么說過,聽者還在心里盤旋回蕩,自討苦吃。
然而,我們在聽 上人說話時,不能只是聽表面,而是要全面并深度的思考。這句話是說給‘聽者’的,不是給‘說著’的。可是我們常常會是‘說者’,用這句話來釋懷自己說過的錯話,并要求別人不要有心聽。這樣不但沒有成長,而且也不能化解惡緣。當我們說錯了話,察覺了就要道歉,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無心。并檢討自己、警惕自己不可再犯。當然,很多時候我們說錯話時是自己也沒有發覺的,但是 上人說‘靜坐常思己過’,就是要我們去發現自己平時沒有看到的錯誤,加以糾正。
反過來說,當我們是聽者的時候,這句話就受用無窮了。我們不但讓自己解除了很多煩惱,更自在的過每一天,還可以此將自己心往更寬廣的方向拓開。
上人的話或靜思語,看起來都很簡單,但是里面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智慧和人際互動。要真正的了解,不但要熟悉 上人的語匯、要深入思考,用身邊的人事物來對應、更要將 上人的很多話貫通才行。光是這樣已經不容易了,要踏踏實實的去行,去運用在生活上更是不簡單。 所以上人說法要用在對的地方,用對了就是妙法。不是嗎?一句三個字的‘多用心’,我了解多少,又實踐了多少?
這句話很有意思。一般我們都是追究說話的人,你為什么說這樣的話,你怎么可以這樣說,你這樣說不對。。。。。。的確,我們在言行上要很謹慎,一個不小心說錯話就會結下不好的緣。這個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門功課,但是 上人用過人的智慧從‘心’的角度來看,說話的人若不是故意的,那就是無心之失,縱然有錯,還是可以被原諒。但是如果聽的人有意的一直把別人的錯誤緊緊咬著不放,那就是‘有心’之過了。這樣的人不但讓自己的心一直累積不滿,也讓說錯話的人一直不能心安。又或是說話的人都忘記了這么說過,聽者還在心里盤旋回蕩,自討苦吃。
然而,我們在聽 上人說話時,不能只是聽表面,而是要全面并深度的思考。這句話是說給‘聽者’的,不是給‘說著’的。可是我們常常會是‘說者’,用這句話來釋懷自己說過的錯話,并要求別人不要有心聽。這樣不但沒有成長,而且也不能化解惡緣。當我們說錯了話,察覺了就要道歉,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無心。并檢討自己、警惕自己不可再犯。當然,很多時候我們說錯話時是自己也沒有發覺的,但是 上人說‘靜坐常思己過’,就是要我們去發現自己平時沒有看到的錯誤,加以糾正。
反過來說,當我們是聽者的時候,這句話就受用無窮了。我們不但讓自己解除了很多煩惱,更自在的過每一天,還可以此將自己心往更寬廣的方向拓開。
上人的話或靜思語,看起來都很簡單,但是里面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智慧和人際互動。要真正的了解,不但要熟悉 上人的語匯、要深入思考,用身邊的人事物來對應、更要將 上人的很多話貫通才行。光是這樣已經不容易了,要踏踏實實的去行,去運用在生活上更是不簡單。 所以上人說法要用在對的地方,用對了就是妙法。不是嗎?一句三個字的‘多用心’,我了解多少,又實踐了多少?
訂閱:
文章 (Atom)